丁捷:江苏文学跨越文化壁垒持续“出海”
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江苏作家作品引关注
在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,江苏文学的海外传播成果引发广泛关注。中国作协国际文学交流中心(南京)执行主任、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丁捷在主题演讲中系统介绍了江苏文学“走出去”的探索,并详解了这一过程中“文脉传承、多方协同、跨媒介赋能”的实践密码。
文脉绵延:佳作持续“出海”
“江苏文学能持续走向世界,首先源于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积淀。”丁捷开门见山地表示。江苏丰沃的文化土壤不仅孕育了曹雪芹、吴承恩、吴敬梓等古典文学巨匠,而且在当代滋养出一支充满活力的“文学苏军”。毕飞宇、赵本夫、范小青、苏童、叶兆言等作家以多元创作,为海外传播提供了优质内容库。
记者了解到,这些作品正以多语种走向全球:毕飞宇的《青衣》《推拿》等10余部作品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;叶兆言的《南京传》版权输出至俄罗斯、英国等5国。“它们扎根江苏地域特色,又藏着人类共通的情感,这是跨越文化壁垒的关键。”丁捷表示,从古典名著到当代佳作,江苏文学始终延续“扎根传统、观照当下”的脉络。
多方协同:构建传播网络
江苏文学的海外传播并非“单打独斗”,而是形成了系统性协同机制。丁捷介绍,省作协通过紫金山文学奖设立“文学翻译奖”激励人才;中国江苏·扬子江作家周邀请法国作家勒·克莱齐奥、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等国际名家与中国作家对谈,并组织38位江苏作家出访10余个国家;2023年赵本夫《荒漠里有一条鱼》国际研讨会,精准对接多语种出版商,成为“精准传播”范例。
高校“学术矩阵”同步发力。2013年成立的江苏当代文学翻译与研究中心,联合南京大学、南京师范大学等推出全英文期刊《中华人文》,现已推介9位江苏作家;“当代中国名家双语阅读文库”及多场学术论坛,为传播注入专业支撑。
出版机构则以专业运作打破语言壁垒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“江苏文学名家名作”项目,推出24种外文版图书,涉及8种语言。记者了解到,其中,《我要做好孩子》英文版入选美国年度童书,《六人晚餐》塞尔维亚文版登上当地好书榜,2023年以来徐风、胡学文等作家作品的海外发布活动,让江苏文学高频亮相国际舞台。
影视赋能:拓展传播新空间
“影视改编成为文学走出去的重要助力。”丁捷介绍,鲁敏《六人晚餐》改编的电影获巴黎中国电影(600977)节奖项;范小青作品改编的《我的爱流水如歌》亮相柏林电影节,并入围日本、荷兰影展;网络作家天下归元《凰权》改编的《天盛长歌》被网飞买断海外独播权,译制成十几种语言播放。“影视让文学故事以更直观的方式走近海外受众,带来二次传播热度。”
在谈及未来规划时,丁捷明确表示,接下来,江苏文学界将在中国作协的支持指导下,积极实施“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·扬帆计划”。“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持续完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,为青年译者提供更多实际支持;同时进一步拓展与国外主流出版机构的深度合作,让更多江苏作家的优秀作品进入全球发行网络。我们非常期待能与在座的全球汉学家、翻译家们携手同行,共同策划更多讲坛、论坛、作品研讨等文学交流活动,让江苏文学真正成为文明互鉴的生动载体。”
(江南时报记者 孙海燕)
配先查配资-股票配资门户网-合法配资公司-专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